在《讨粤匪檄》中,曾国藩措辞极为小心,因为在情势如此不定的时代,就连原来顺服于皇帝的子民,如果认为叛军必定会赢,都会转而支持叛军。所谓的天命本就不是永远属于哪家哪姓,人人都有凡是王朝总有一天会覆灭的认知。但曾国藩直接求助的那些有钱大地主,是在清朝治下发达致富,争取他们支持湘军时,曾国藩得让他们相信满清垮台的时机还未到
当1849年至1850年客家人与本地人村庄发生全面械斗时,拜上帝会是作为一个唯一能有效保护客家人的组织而出现的。人数居于劣势的客家人常被驱离家园,逃来加入拜上帝会。正如当时的一份材料所描述的那样:“为逃避他们的敌人和取得生活必需品,他们甘愿顺从任何形式的膜拜。”(
曾国藩在南京攻陷报告里加了不实陈述,说有十万叛军在战场上丧命,夸大他家人和军队的功绩,掩盖他们洗劫和施暴平民的事。他细心筛滤上呈给朝廷的资讯
所谓「花石」,指蔡京、童贯、朱勔等人运浙中奇花异石到京师,以讨好宋徽宗。常平钱谷移作学校养士之费,仍然可以说是用于国家经费;而挪用作花石应奉之需,则只是无谓的浪费了。这不仅虚竭了国家的经费,也导致东南的动乱,宣和二年爆发了延续一年多的方腊之乱,江浙人口大量伤亡,就是花石纲引起民怨所造成的
在东部,清军势力有可能已被扫荡一空。这时李秀成几乎掌控江苏、浙江两省全境,而在承平时期,这两省上缴的税占了清朝年收入的整整四分之一,被誉为“因拥有丰富资源而在任何方面都非世上其他同样面积的地方所能比拟的地区”
朝廷的禁令和外国军队不分青红皂白的大屠杀相结合最终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结束。不用说,这种方法不会使市民们对外国人有什么好感,但是,义和团那些五花八门的法术,其自欺欺人也是人所共见的
从中国更长远的历史角度看,闭关自守通常是王朝衰弱的表征,而非强大的迹象
中日甲午战争后,外国威胁交迫,清王朝处于极度混乱之中,朝不保夕。朝廷中确实有一些人意识到,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这次拳民危机,他们就可能促使义和团同那些具有明显反清倾向的分子结成联盟,民众反清暴乱自然就不可避免了。当时的中国史料上不情愿公开提及这种威胁,但即使是强烈要求采取强硬行动镇压义和团的外国人也承认,一旦实施这样的措施,义和团运动“将无疑把它的精力转到反清暴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