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朝廷来说,曾国藩于一八六四年七月抵达南京接管该城,不只是胜利的一刻,也是恐惧的一刻,因为他是当时全中国最有权势的人。叛军京城已灭,他的军队兵力无人可以抗衡。华中和华东实质上在他的军事独裁统治下,而且他始终未完全听命于朝廷。他的湘军为保住清朝的国脉而战,但他控制的地区大抵上位于清廷直接影响范围之外,尽管清廷几乎完全靠他来平定太平天国之乱,但清廷无时无刻不是带着强烈的忧惧看着他的一举一动
这时已开始有外国汽船溯长江至汉口,其中有些船乐于在(面对长江而且攻城部队看不到也攻击不到的)安庆南城门外停靠,卸下粮食和武器,以高于行情的价格卖给出城与他们买卖的军人。执行封锁任务的曾国藩水师若欲阻止洋船停靠,必然违反新签的中英条约,因此,湘军巡逻船只能发出零落的炮声以示警告,然后任由挂外国旗的船只自由来去,让走私者在安庆大发战争财
至少咸丰帝得悉曾国藩的部队夺回武昌,龙心大悦,欣然说道:“不意曾国藩一书生,乃能建此奇功!”但有位大学士只看到此事可能的流弊,劝谏皇上说:“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间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福也!”[46]咸丰帝听后不置可否
东晋自建国起就苟于偏安,无心北伐。当朝权贵把维持皇族和各大士族以及各大士族彼此间的势力平衡作为基本国策。他们害怕北伐会打破这种平衡,因而不是反对,就是掣肘或破坏。东晋初年的历次北伐大都以失败告终,祖逖的北伐被迫在大好形势面前终止,就是这一国策的产物。桓温之所以能坐镇荆州,也是皇室和各大士族间矛盾冲突的结果
一六○○年代,满人入主中国之前,也仿照明廷设了一模一样的影子政府,事实表明那是满人进入北京后能够得到汉人接受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那不言而喻地预示了不管他们如何统治中国,都不会改变政府官僚组织的基本结构
桓温迟迟不渡灞水,冷了关中父老的心。桓温有无决心击灭前秦?关中人民必须考虑。万一桓温掉头而去,积极支持者必将遭到酷烈的报复。久经战乱的关中人民对此深有体察,他们由支持转向观望了
因为某些英国人——整体来讲影响力颇大的一群人——深信保住清朝,阻止太平天国主宰中国,乃是确保英国对华贸易继续成长,从而弥补他们在世界其他地方(特别是在美国)之严重损失的唯一办法
前秦灭亡不久,后燕人户隐匿的现象便十分严重,南燕更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迭相隐冒,或百室合户,或千丁共籍,依讬城社,不惧燻烧,公避课役,擅为奸宄,损风毁宪,法所不容。”此时诸燕都立国未久,特别是南燕,建国还不到四年,把这类状况完全归于南燕维护士族地主的利益恐怕不大合适,它不过是继承了前秦的摊子而已,所以慕容德的尚书韩焯在其奏议中明确指出,这类现象肇源于前秦,“百姓因秦晋之弊,迭相隐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