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辽于庆历二年(1042)提出割地的要求后,宋派遣富弼使辽,坚持不肯割地,但是愿意增加岁币,同时因为辽、夏有君臣和婚姻关系,希望辽能够约束夏与宋议和,如果辽能够做到这一点,增加岁币银、绢共二十万,如果做不到,只增加十万。辽贪图岁币,答应了宋的要求,命令夏与宋议和。夏因为国土贫瘠,人口较少,长期作战以后,人力、财力都感到困乏。于是一面遣使与宋议和,可是不肯称臣,目的只在作缓兵之计,取得喘息的机会,另一方面向辽提出联兵侵宋的要求。辽已经取得了宋的银、绢,拒绝了夏的要求,夏对辽的态度感到不满,因此引发了辽、夏之间的战争。夏为了避免两面受敌,在庆历四年(1044)改变了原来的态度,向宋称臣,迅速完成了和议。宋岁币外交运用的成功,摆脱了两方面的压力,维持住原有的国际地位,也获得了相当时间的边境安宁